刑法关于从犯和教唆犯的认定标准规定
一、刑法关于从犯和教唆犯的认定标准规定
我们再来看看刑法里对于从犯和教唆犯这两种罪犯类型的具体规定。
从犯,就是那些在犯罪过程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人。
对他们的处理,也应该比照那些主导犯罪的人(也就是主犯),适当的轻一些才行。
再来说说教唆犯,这个就更有意思了,它是指那些故意去教唆别人犯罪的家伙。
至于怎么给他们定罪量刑,那就要看他们在整个犯罪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
虽然这两类人都算是犯罪行为的参与者,但是他们的角色定位和责任大小还是有些许区别的。
《刑法》第二十七条【从犯】在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八条【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九条【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从犯与教唆犯的区别在于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这两个名词的概念。
教唆犯,就是用各种方法让他人去犯罪,比如鼓励、引诱、授意、挑拨、贿赂等等。
而被教唆的人原本并无犯罪意愿,但经过教唆者的“洗脑”后,执行了他们的犯罪计划。
那么教唆者就算是教唆犯了。
而从犯,就是在整个犯罪过程中起到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那个人。
其次,我们来看看它们在共同犯罪中的分类方式有什么区别。
教唆犯,就是根据每个共犯在犯罪中的角色和行为来划分的。
而从犯,则是看他们在整个犯罪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小来区分的。
最后,我们来说说它们受到的惩罚有何不同。
如果你教唆别人犯罪,那就要看你在整个犯罪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来决定你应该受什么样的惩罚。
如果你教唆的对象还是个未成年人,那就更严重了,你得接受更严厉的惩罚。
至于从犯,法律规定他们应该得到从轻、减轻甚至是免除处罚的待遇。
三、教唆犯和胁从犯区别在哪
在刑法理论之中,主犯、从犯、教唆犯以及胁从犯乃是针对犯罪行为中所涉人员在中的不同角色而做出的划分,这些角色各自对应着特定的法律责任及惩罚措施。
接下来,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并分析这几个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
首先,何为主犯?主犯是指那些在犯罪团伙中扮演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又或是在集体犯罪行径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的个体。
相较于其他犯罪参与者,主犯通常需要承担更为严重的刑事责任。
其次,从犯又是什么?从犯则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中,发挥次要或辅助性作用的犯罪分子。
与主犯相比,从犯的刑事责任通常会相对减轻。
再者,教唆犯的定义又是如何?教唆犯是指那些通过言语、行动等方式,诱导、怂恿他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尽管他们自身并未直接参与到犯罪行为当中,但仍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最后,胁从犯的含义又是怎样的?胁从犯是指那些在受到暴力、恐吓等强制手段的逼迫下,被迫参与到犯罪行为中的人。
由于胁从犯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因此其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也可能相对较轻,具体的裁量标准则取决于其参与犯罪行为的程度以及所遭受的威胁程度。
综上所述,这些犯罪参与者的角色分类对于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依据每一位犯罪分子的实际角色和责任,从而确定适当的刑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关于刑法关于从犯和教唆犯的认定标准规定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米律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