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被朋友拿走自己的收款码进行诈骗,是否会受到法律责任

一、被朋友拿走自己的收款码进行诈骗,是否会受到法律责任

如果你的收款码不小心被你的朋友偷偷拿来做了诈骗行为的话,虽然说你并没有亲自参与到这个诈骗过程中,但因为你自己的过失或者是对账号的管理不善,可能还是会面临一些法律上的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要积极地去配合警察的调查工作,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跟他们讲清楚,并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相关的证据给他们。

另外,我也建议你平时多注意一下的保护,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并处罚金或者。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诈骗数亿怎么判的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诈骗罪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同时还需要承担相应的罚金责任。

若犯罪数额巨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时,则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不等的有期徒刑刑罚,同样也需要承担罚金。

而在诈骗案件中,犯罪金额达到人民币3000元至10000元者,便可视为符合立案标准。

对于未达到该数额的诈骗案件,则会被认定为治安案件,并对行为人施加治安处罚措施。

以上是被朋友拿走自己的收款码进行诈骗,是否会受到法律责任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

米律来源链接:https://www.237fa.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603535.html

被朋友拿走自己的收款码进行诈骗,是否会受到法律责任的相关文章

被朋友骗了钱能起诉诈骗吗,钱被朋友骗了可以报警吗

为了更好应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法律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本站整理了一些与钱被朋友骗了有借条可以起诉吗,借条和欠条区别什么?相关的法律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番吧。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 2、...

冒用其他公司名义进行诈骗冒用公司有责任

一、冒用其他公司名义进行诈骗冒用公司有责任吗 要是骗以公司名义搞出来,那公司其实不用负啥责任~这事都应该由那个干了子勾当坏蛋来单独扛着法律的惩罚!但,无论怎么说,公司也得尽自己的一份力,帮警察叔叔们查清楚这个案。 再说说,如果这个在公司允许下,只借用了公司名头来...

朋友拿刀危险我要杀我怎么办,男朋友拿刀威胁我要杀我怎么办

一、男朋友拿刀危险我要杀我怎么办,男朋友拿刀威胁我要杀我怎么办 当民事权益受到侵害且对正常生活造成了实质性影响时,当事人应首先尝试通过沟通协商方式寻求解决之道;如若交涉无果,可适时集相关证据,并向当地警方报案;倘若情况严重至威胁甚至危及人身安全等,极可能涉及范畴,当事人可直接向高等院提起诉讼。...

网络诈骗,通过第三方平台转账,发现被骗是否可以追回被骗资金

一、网络诈骗,通过第三方平台转账,发现被骗是否可以追回被骗资金 遭网络诈骗之后,在动过程中,请务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确保已经立案。 尽管存在着将资金追回可能性,然而成功率较低,这不仅需要您本人给予全力配合,更需要有关部门对此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通常来说,网络诈骗案件侦破难度较...

借给对方钱收款码不还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借钱给别人情况。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借人可能不按时还,甚至赖账不还。尤其通过收款码借钱,一旦对方不还钱,我们似乎很难找有效追讨方式。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借给对方钱收款码不还怎么办。 一、如何追讨收款码 1. 及时沟通:当发现对方没有按时还时,应及...

小三用商家收款码怎么办

一、小三用商家收款码怎么办 首先需要明确,您所指“小三用商家收款码具体情境和您诉求。 如果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给予小三财产使用了商家收款码支付,这可能涉及夫妻共同财产处分。在法律上,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处理权,未经另一方同意擅处分大额共同财产,另一方有权主张追回。...

离婚女方是否能带走自己的首饰

  一、离婚女方是否能带走自己的首饰   离婚女方能带走自己的首饰,但对于价值较大,具有投资价值贵重首饰,双方协议不成,可以向院起诉,由院判决。作为个人物品,离婚后归个人所有。一方专用生活用品。确定只赠与一方财产属干夫妻一方所有。金银首饰虽然价值较大,但仍具有个人专用性,对...

人员不断拨打公司座机号码进行,这种是否构成骚扰,公司该如何应对?

当催人员频繁拨打公司座机号码进行,这可能视为一种商业骚扰为,尽管这种为可能不立即构成法律诉讼条件,但公司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1、沟通限制:公司可以要求催人员在工作时间内拨打座机,且每次通话时间不得超过合理限度,例如5分钟。2、书面通知:公司可以发出正式书面通知,要求催人员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