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的起诉短信,是真是假?如何应对才不吃亏?
最近不少网友反映收到以"逾期案件处理中心"名义发送的短信,声称"因贷款/信用卡逾期已正式启动诉讼程序",这类短信往往带有"立案通知"、"诉前调解"、"司法冻结"等敏感字眼,让当事人瞬间慌了神。面对这类带有法律威慑性质的短信,我们该如何辨别真伪?又该如何正确应对?
首先需要明确,正规司法文书不会仅通过短信发送,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送达文书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包括EMS法院专递、公告送达等方式,短信通知仅作为辅助手段,且会明确注明受理法院、案号、承办法官等信息。
但要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是催收公司伪装司法机构施压,此类短信往往使用模糊表述,要求"立即回电协商";另一种是涉嫌电信诈骗,短信中常带有可疑链接或要求转账,上月杭州就破获一起冒充"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实施诈骗的案件,涉案金额超200万元。
收到此类短信的正确处理步骤:
- 保持冷静,切勿慌乱转账或点击链接
- 核实短信来源:致电官方客服确认债务情况
- 登录"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查询案件信息
- 收到纸质传票需验证法院公章和联系方式
- 主动与债权方协商还款方案(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可协商个性化分期)
特别提醒:即使进入诉讼程序也不必过度恐慌,根据最新司法数据,2023年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调解成功率已达67.3%,很多银行在收到法院传票后仍愿意协商,关键在于保持沟通渠道畅通。
【建议参考】
- 收到短信先截图保存证据
- 通过12368司法服务热线核实
- 逾期超过3个月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 协商还款时要求出具书面协议
- 警惕要求"支付诉讼费到个人账户"的诈骗话术
【相关法条】 ▶《刑法》第266条: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民法典》第675条:借款人应按约定期限返还借款 ▶《民事诉讼法》第125条:人民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经营者不得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
【小编总结】 处理此类短信牢记"三要三不要"原则:要核实、要取证、要依法应对;不要失联、不要轻信、不要盲目转账,真正的司法程序会留足应诉时间,催收短信与法律文书有本质区别,遇到法律纠纷时,保留证据、主动沟通、寻求专业帮助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姿势,最后提醒:信用社会,按时履约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注:本文所述案例均为虚构创作,具体法律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收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的起诉短信,是真是假?如何应对才不吃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