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满五年过户费用怎样计算?房产怎样过户给子女费用最低
“房子满五年过户费用怎样计算”问题不少网友在咨询,下面法助手小编整理了一些法律知识与大家参考,另外房产怎样过户给子女费用最低可能也一知半解,接下来随着步伐一起来进一步了解一番吧。
房子满五年过户费用怎样计算
房子满五年过户费用的计算:过户总费用=契税(房屋交易额的1.5%)+个人所得税(房屋交易额的1%,但如果是唯一住房可以免予征收)+交易费(每平米3元)+登记费以及取证费。过户需要交纳的费用包括契税、个人所得税等。满五年之后的二手房过户费计算一般是按3%的契税计算。还要看是否属于唯一住房,如果不是唯一住房,那么房屋的过户是免征增值税,只征契税和个人所得税,契税税率为3%,而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可以按全额1%或提供购房发票,差额20%征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第二条本法所称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是指下列行为: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互换;
(三)房屋买卖、赠与、互换。
前款第二项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的转移。
以作价投资(入股)、偿还债务、划转、奖励等方式转移土地、房屋权属的,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征收契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缴纳契税。
房产怎样过户给子女费用最低
房产过户给子女费用最低的方式如下:1、一种是在世时赠与子女,一种是在世时买卖给子女,一种是去世时过户给子女;2、在世时买卖给子女的。这个过户方式同样需要父母带着身份证,户口薄,房屋所有证等和子女带着身份证,户口薄等材料一起去当地房屋产权登记部门办理房子产权交易的过户手续;3、去世时过户给子女的。这个时候子女要办理房子公证才能得到房子,而办理公证则需要子女带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房屋所有权证,户口本,两者的人事档案等材料去公证处办理公证。从过户的三种方式来看,只有最后一种过户方式比较快,也不需要缴纳太多的费用,比较方便一些。
没满五年的房子过户需要哪些费用
未满五年房产过户需要交纳的税费:一、买房人应缴纳税费:1、契税:房款的1.5%(面积在144平米以上的需要缴纳3%,面积在90平米以下并且是首套房的可以缴纳1%);2、交易费:3元/平方米;3、测绘费:按各区具体规定;4、权属登记费及取证费:按各区具体规定,一般情况是在200元内。二、卖房人应缴纳税费:1、交易费:3元/平方米;2、营业税:差价x5.5%(房产证未满5年的);3、个人所得税:房产交易盈利部分的20%或者房款的1%(房产证满5年并且是唯一住房的可以免除);(1)契税;90平方米以下首次购房的按1%缴纳;90—140平方米按房价1.5%缴纳;140平方米以上按房价3%缴纳买方承担(;2)营业税:房屋产权取得满五年的免征,未超过五年的按房价5.5%缴纳。卖方承担;(3)土地增值税;房屋产权取得满五年的免征,未超过五年的按房价1%缴纳。卖方承担;(4)所得税:房屋产权取得满五年的免征,未超过五年的按房价1%或房屋原值—房屋现值差额20%缴纳。(房屋原值一般按上道契税完税额计算)卖方承担;(5)房屋交易手续费;按房屋建筑面积6元/平方米交纳双方承担;(6)房屋产权登记费:80.00元。买方承担;(7)房屋评估费;按评估额0.5%缴纳。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是指下列行为:(一)土地使用权出让;(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互换;(三)房屋买卖、赠与、互换。前款第二项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的转移。以作价投资(入股)、偿还债务、划转、奖励等方式转移土地、房屋权属的,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征收契税。
第三条契税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契税的具体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税率幅度内提出,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依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对不同主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住房的权属转移确定差别税率。
第四条契税的计税依据:(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出售,房屋买卖,为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确定的成交价格,包括应交付的货币以及实物、其他经济利益对应的价款;(二)土地使用权换、房屋互换,为所互换的土地使用权、房屋价格的差额;(三)土地使用权赠与、房屋赠与以及其他没有价格的转移土地、房屋权属行为,为税务机关参照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的市场价格依法核定的价格。纳税人申报的成交价格、互换价格差额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由税务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核定。
以上就是关于“房子满五年过户费用怎样计算”的相关整理解答,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果你对此还有疑问,不妨点击直接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回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