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逾期处理中心真的存在吗?小心掉入新型法律骗局!
原创文章内容:
近年来,网络上频繁出现名为"案件逾期处理中心"的机构,宣称能帮当事人"快速解决案件逾期问题""避免司法处罚",甚至承诺"撤销案件记录",这类广告让不少因案件超期而焦虑的群众心动,但也引发质疑——这些机构究竟是官方渠道,还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首先需明确:我国司法体系中并无"案件逾期处理中心"这一法定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规定,案件审理期限、执行程序均有严格法律规范,任何超期问题均需通过法院、检察院或司法行政机关按程序处理,若当事人因案件超期需申诉或补救,必须通过提交书面申请、委托律师介入等合法途径解决,不存在第三方机构"代操作"的捷径。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机构常通过三大套路牟利:
- 伪造资质:冒用"法院合作单位""司法部授权"等名头,虚构公章或文件骗取信任;
- 夸大后果:渲染"案件逾期将判刑""影响子女政审"等恐慌情绪,诱导支付"加急处理费";
- 信息窃取:以"查询案件进展"为由索要身份证号、案号等隐私,后续进行精准诈骗。
2023年浙江某案例中,一当事人因轻信"案件逾期处理中心"代缴罚款可免于执行,被骗取8万元后对方失联,经警方调查,该机构实为皮包公司,利用民众对法律程序的不熟悉实施诈骗。
如何辨别真伪?牢记两点核心原则:
- 官方渠道唯一性:法院、检察院不会通过电话、短信要求转账或提供隐私信息;
- 法律程序透明化:案件超期问题需由当事人或代理律师向办案机关书面提出异议,不存在"私下协商处理"。
建议参考:
若遇案件超期问题,务必通过以下合法途径解决:
- 直接联系案件承办法官或检察官办公室;
- 向同级人民检察院申请法律监督;
- 委托正规律师事务所出具专业法律意见书;
- 登录"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官方平台)查询案件进展。
相关法条:
- 《刑事诉讼法》第175条: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案件,应在一个月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案件可延长15日;
- 《民事诉讼法》第149条: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
- 《刑法》第266条: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者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小编总结:
面对所谓"案件逾期处理中心",务必保持理性判断,法律程序不存在"灰色操作空间",任何试图绕过司法系统的承诺均属违法。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非官方渠道、不透露案件隐私信息、不支付所谓"加急费",才能有效守护自身权益,若确有案件超期疑虑,聘请专业律师介入才是唯一合法且安全的解决之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