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六个月算拘役吗
一、法院判六个月算拘役吗
这么说吧,判你六个月蹲号子有好几种可能性,可能是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甚至还可能是管制。
所谓的拘役,就是把你关起来,拘禁时间通常是一个月到半年之间。
这种惩罚可是里的主要刑罚之一,简单来说就是让你失去一段时间的自由,然后把你带到附近的地方进行强制劳动。
不过你要知道啊,这个时间段最长不会超过一年。
再来看看有期徒刑吧,这也是刑法里的一种刑罚类型,就是在规定时间内限制你的自由,强制把你关起来。
什么?拘役又是咋回事儿?实际上啊,拘役是指公安机关在距离你比较近的地方对你实施的一种刑罚,它就是短暂地剥夺你的自由,强迫你去工作改革。
说白了,被判处拘役的人基本上都是罪行较轻,但是可能有点威胁性的那种罪犯。
比如说啊,有些人侵犯别人的自由权,但是仅仅只是把人家关起来或者捆绑住,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罪行并不太重。
不过,从这些犯罪者自身的角度出发,他们的行为的确有可能随时威胁到其他人的人身安全以及性命安危。
对于这样的罪犯,咱们也就只能给他们这种刑事处罚了——拘役,时间是一个月到半年以下,的时候顶多给你关一年。
注意,拘役的刑期比徒刑短很多,而且公安机关会在离你不远的地方监控你,每个月你都能回家一到两天,参加工作的话还有可能得到一点工资。
还有一点啊,如果你在拘役期间又干出啥违法乱纪的事情来,那就拿不着的待遇。
而如果你在拘役之前已经在监狱里面待过了,那么这里面的每一天都会算成你刑期的一天。
第四十二条【拘役的期限】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第四十三条【拘役的执行】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第四十五条【有期徒刑的期限】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第四十六条【有期徒刑与的执行】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和改造。
二、拘役与有期徒刑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有期徒刑跟拘役不是随便用的,它们适合的对象可是不一样的!有期徒刑这家伙,它既能对那些罪行比较重的坏蛋起作用,也能对付罪行没那么过分的罪犯;但是拘役就不行了,它只能对那种罪行还没到特别严重地步的罪犯下手。
然后,这两种惩罚方式在执行地点上也是有所区别的。
有期徒刑这个家伙,它的执行地通常是监狱或者其他类似的地方,让罪犯们好好反省自己的过错;而拘役这个小东西,它的执行地就在离你最近的公安局里,让罪犯们在那里接受改造。
接下来说说待遇吧,被判有期徒刑的罪犯们,只要你们还有劳动能力,那就得去参加无偿劳动,接受教育改造;而被判拘役的罪犯们,每个月都有机会回家待上一两天,如果你们愿意参加劳动的话,还可以得到一些报酬。
最后我们来看看期限问题,有期徒刑的期限比拘役要长得多,起点也要高得多,幅度也大得多,有期徒刑的期限是从6个月开始,到15年结束,主要用来对付那些罪行比较重或者罪行特别严重的罪犯;而拘役的期限就要短很多,起点也低很多,幅度也小很多,拘役的刑期大概只有几个月,主要用来对付那些罪行还不算太严重的罪犯。
至于法律后果,被判拘役的罪犯们,如果你们在服刑期满之后再次犯罪,那就不能算作累犯;但是被判有期徒刑的罪犯们,如果你们在刑满释放或者被赦免之后的5年内再次犯罪,而且这次的罪行需要被判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那你们就算是累犯了,必须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三、判了拘役还能翻案吗现在
已经宣告过刑法了的案件是还有可能翻身的!我们国家的刑事审判,是实行二审就到头了的制度,就是说一个案件如果经历了两个级别(比如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审理之后,判决就正式生效。
然后被告人们就要按照这个终审判决去接受相应的惩罚。
不过别担心,我们国家的里还专门设立了审判监督程序。
具体来说就是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以及他们的法定代理人、近亲们,对于已经产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都有权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暂停判决、裁定的执行。
如果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满足以下任意一种情况的话,那么人民法院就应该重新审理这个案件:
(一)有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原来的判决、裁定所认定的事实其实是有误的,可能会影响到定罪量刑的结果;
(二)用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够真实、充分,依法应该被排除在外,或者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出现了矛盾;
(三)原来的判决、裁定在适用法律上出了问题;
(四)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会影响到审判的公平性;
(五)审判人员在审理这个案件的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为。
当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后,就会进行提审、指令再审等等操作,也就是说,已经判刑定罪的案件还是有可能被改判甚至翻案的。
以上是关于法院判六个月算拘役吗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