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期徒刑和拘役管制区别
一、有期徒刑和拘役管制区别
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刑法里的几种常见刑罚——有期徒刑、拘役还有管制。
这可不是小事情,因为这些刑罚各自都有它独特的特点!比如说,在判刑时间、具体由谁来处罚、会不会被关押在牢房里面、能不能继续工作赚点钱花花、是否会影响以后再次犯事、甚至能否提前出狱等等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
让我来个简单明了的说明吧!
首先来说说它们的判处年限。
所谓有期徒刑,就是指被判刑之人必须服刑6个月以上,最高可以到15年,如果你犯了好几条一起算的话,最多也只能判到20年。
而拘役?它的期限就短多了,只有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同样的,如果你犯了好几个罪名一起算的话,最多也只能判到1年。
最后是管制,这个刑罚的期限更短,只有3个月以上2年以下,如果你犯了好几个罪名一起算的话,最多也只能判到3年。
接下来说说谁来执行这些刑罚。
有期徒刑的执行者通常是监狱,但是如果你剩下的刑期还不到1年,那就可能会被送到看守所去。
至于拘役和管制,则是由公安机关来负责执行。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刑罚是否需要被关押。
有期徒刑和肯定是要被关押起来的,而拘役虽然也要被关押,但是每个月还是有那么1-2天可以回家跟家人团聚。
至于管制嘛,那就不用被关押啦。
再来说说工作问题。
如果你被判了管制,那你还是可以继续工作的,而且工资待遇跟其他同事一样。
如果你被判了拘役,那你也得去干活,不过工资可能会少一些。
而对于被判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人,他们就得免费劳动了。
最后我们来谈谈累犯的问题。
管制和拘役对累犯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就会有影响了。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这三种刑罚,它们在判刑时间、执行者、是否需要被关押、工作待遇、累犯影响以及是否适用假释制度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些知识,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刑法》
第四十一条,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第四十四条,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第四十七条,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二、管制,拘役,徒刑的区别
话说管制、拘留和有期徒刑是三种常见的刑事处罚方式,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些许不同之处的!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它们各自的执行单位吧。
管制和拘留这种比较轻微的犯罪,执行机关通常都是公安局;然而,有期徒刑这类相对严重的罪行,就得交给监狱来负责了。
如果罪犯还有不到一年的判决余期,那就会被送到看守所去。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的时间限制。
管制的时间范围大概是从三个月到两年不等,如果你犯了好几条罪的话,最多也只能判三年;拘留的时间则是从一个月到六个月,同样的,如果你犯了好几条罪的话,最多也就只能判一年;至于有期徒刑,它的时间范围从六个月到十五年都有可能,如果你犯了好几条罪的话,最多也就只能判二十年。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它们的监禁情况。
管制其实并不需要你真的坐牢,只是要接受一定的监管;拘留的话,虽然你需要待在监狱里,但是每个月还能回家休息那么一两天;而有期徒刑,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坐牢啦。
最后,我们来聊聊假释这个话题。
管制和拘留这两种刑罚是不能申请假释的;而有期徒刑,只要符合条件,还是可以申请假释的。
总的来说,管制、拘留和有期徒刑这三种刑罚各有各的特点,具体怎么判,还得根据你犯的罪行和你的个人情况来决定。
三、刑法的拘役和管制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这两个东西可不一样。
拘役,就是把犯罪分子关上那么几天,就在附近让他们干活儿改造自己。
至于管制嘛,虽然不用把他们关起来,但是会限制他们的一些自由,然后放在社区里面去接受和改正错误。
这两者的时间长短也不太一样。
拘役最短也要一个月,最长的话不能超过六个月,如果你犯了好几条罪名的话,天数加起来最多也就一年时间。
可是管制就不一样了,最短三个月,最长两年,如果你犯了好几个罪名的话,时间还能再长点,最多三年。
而且,管制的时间是从判下来开始算的,如果判之前你已经被关押过了,那每关一天就能抵消两天的刑期。
还有就是,拘役一般都是针对那些罪行不是特别严重,社会影响也不大的犯罪分子。
而管制,主要是针对那些罪行比较轻,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不大,而且犯罪分子本身人身危险性也比较小的情况。
最后,这两种惩罚的执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被判拘役的犯罪分子,通常都是由公安局直接负责看管的。
在执行期间,他们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就是可以回家看看亲人;第二个就是可以参加劳动,当然啦,工资多少得看情况来发。
而被判管制的犯罪分子,就要按照法律规定在社区里接受教育和改正错误了。
以上是关于有期徒刑和拘役管制区别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