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吗
一、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吗
这位仁兄他现在可能碰上个大麻烦,那就是涉嫌犯了个名叫“危险驾驶罪”的毛病。
要是真的犯事儿了,他可能得蹲上几个星期的监狱,而且还得交罚款。
根据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这个拘役的时间是一个月到六个月之间,如果在判刑之前就已经被关起来了,那么每过一天,就相当于少坐一天牢。
在服刑期间,那些被判了拘役的罪犯们每个月都有机会回家待上一两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拘留拘役徒刑区别
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三者之间的差异:
第一点在于性质,拘留,它分好几种类型,包括、以及民事拘留。
没错,就是你熟悉的那几个词凑成的短语。
刑事拘留是咱们刑事诉讼里的一项强制手段,意思就是当有人犯了事儿之后,警方先把他关押起来,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好好想想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防止他再犯错。
然后,如果那人违法的事儿特别严重,还可以加重判罚,那就是刑事拘役,这是刑事处罚的一部分。
接下来,还有行政拘留,这是对那些违反行政法规的人进行的处罚,比如乱扔垃圾、之类的。
最后,民事拘留则是在中,对那些违反法庭规定的人采取的强制措施。
再来看看拘役,这可是一种刑罚,也是刑事处罚的一种,说明这个人已经因为犯罪被给判刑了。
而有期徒刑,这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是刑罚里面的五大主刑之一,主要针对那些罪行比较严重的罪犯。
那么,这三者的适用对象又有何区别?拘留嘛,主要适用于、那些虽然违反了治安管理但是没有达到犯罪程度的人,或者是在民事诉讼中违反了规定的人。
至于拘役,那就得是法院已经认定有罪的罪犯才能享受这种待遇啦。
最后,徒刑的适用对象是那些罪行比较严重的罪犯。
再来说说它们的执行机关吧,拘留这个事儿,一般都是由公安局来执行的,当然,有时候刑事拘留也需要检察院的批准才行。
而拘役和民事拘留的决定权,基本上都是在法院手里。
至于徒刑的判决和执行,那就全靠法院操心了。
最后,我们来谈谈它们的期限问题。
拘留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30天,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到37天;行政拘留的时间最多也就15天;至于民事拘留,同样也是15天。
而拘役的期限,是从1个月到6个月不等,如果是多罪并罚的话,总的时间也不能超过1年。
至于徒刑,它的期限是6个月到15年以下,主要是用来惩罚那些罪行比较严重的罪犯。
至于执行地点和待遇方面,拘留一般都在公安局指定的地方进行,而且在这段时间内,一般是不让回家的。
而拘役,则是在拘役所、看守所这样的地方执行,期间还是允许定期回家的。
至于徒刑,那就得在监狱或者其他劳动改造场所度过了,服刑期间是绝对不能回家的。
三、判6个月就是拘役吗
这问题有点儿复杂,可能你说的没错,但是,这里有两种情况,要么就是判了六个月的刑期,这个刑期可能是拘役,也有可能是有期徒刑,甚至还有可能是。
拘役,就是把人关起来,限制他的自由,然后让他去干活,时间从一个月到六个月不等。
拘役其实也是刑法里的一种惩罚方式,它是主刑的一种,就是短期内剥夺罪犯的自由,把他们关在附近的地方,强迫他们劳动。
最长的拘役时间不能超过一年。
有期徒刑,也是刑法里的一种惩罚方式,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剥夺罪犯的自由,把他们关在特定的地方。
拘役,就是公安机关在附近对罪犯进行的一种惩罚,短期内剥夺他们的自由,强迫他们劳动改造。
被判拘役的罪犯通常都是犯罪比较轻微,但是又有些人身危险性的人。
比如说,如果有人非法剥夺别人的自由,只是把人家关起来或者绑起来,那这种犯罪行为相对来说就比较轻。
但是,对罪犯本人来说,这种行为可能会随时威胁到别人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全。
所以,对于这样的犯罪,我们可以给他们判拘役的刑罚。
拘役的时间是从一个月到六个月之间,如果是多罪并罚的话,最长不能超过一年。
拘役的刑期比徒刑要短,由公安机关在附近执行,而且拘役的犯人每个月还能回家一到两天,如果参加劳动的话,还可以适当发点工资。
如果拘役结束后再次犯罪,那就不算了;如果在拘役之前已经被关押过,那么关押一天就能抵消一天的刑期。
以上是关于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吗的相关回答,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遇到的法律纠纷点与需求点,合飞律师平台专业律师将为你1对1解答,给你详细的解决方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