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保护债务人还是约束催收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逾期债务催收乱象屡屡成为社会焦点,2023年正式实施的《互联网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犹如一剂精准的"法律疫苗",为行业划定了清晰的"高压线"。
《公约》首次以行业规范形式明确"三严禁"原则:严禁暴力恐吓、严禁泄露隐私、严禁冒充公职人员,某头部催收平台负责人坦言:"过去行业存在凌晨电话轰炸、短信轰炸等灰色手段,现在必须采用合规话术模板,催收时段严格限定在8:00-20:00。"
值得关注的是,《公约》创新性引入债务人权益保护条款,不仅要求建立投诉反馈机制,更规定催收方需主动告知债务人合同编号、应还金额等关键信息,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处理的一起案例中,正是依据《公约》第15条,成功为遭受"呼死你"骚扰的当事人获得赔偿。
但《公约》并非"单方面偏袒",针对恶意逃废债行为,明确允许合法催收手段,杭州互联网法院近期判决的典型案例显示,某借款人因伪造病历逃避还款,催收方依据《公约》第8条采取的合法施压手段获得司法认可。
【建议参考】
- 债务人遇违规催收时,应保留通话录音、短信截图等证据
- 金融机构建议在借款合同增加《公约》特别告知条款
- 催收机构需每季度开展合规培训,建立双录系统
【相关法条】 ▶《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禁止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68条:催收行为规范
【小编总结】 这场数字时代的债务关系革命,正在重塑金融生态的底层逻辑。《公约》的精髓在于平衡的艺术——既要遏制暴力催收的"野蛮生长",又要守住金融秩序的"安全底线",当合规成为行业共识,我们或将见证一个更透明、更文明的信用社会诞生,正如某金融监管人士所言:"良法善治,从来都是双向保护的最佳方案。"
互联网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保护债务人还是约束催收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