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骗取贷款罪的主体是什么

一、骗取贷款罪的主体是什么

诈骗贷款罪的法律主体为普通大众,既包括所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也涵盖各种类型的组织。

这些行为人如果以欺诈手段从银行及其他相关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并对这些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就有可能触发犯罪嫌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骗取贷款罪的重大损失如何认定

对于诈骗贷款罪中“重大损失”的认定标准,规定在五十万元人民币至一百万元人民币以上;而对于“特别重大损失”的认定标准,则设定在三百万元人民币至五百万元人民币以上。

若涉及到单位犯罪,则以上述金额的两倍至四倍作为量刑依据。

诈骗贷款罪属于结果犯,其成立不仅需要行为人通过欺诈手段获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还需达到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以上是关于骗取贷款罪的主体是什么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686993.html

骗取贷款罪的主体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骗取贷款罪手段认定标准是什么(骗取贷款罪手段认定标准)

刑事律师提醒,在申请贷款时,并非所有虚构、隐瞒行为都构成获取贷款罪行为。 对于骗取贷款罪,“骗取贷款罪是罪名之一。但《刑法》第175-1条并未对欺手段进行列举和解释。因此,有人可能会质疑,诈骗贷款罪手段到底一种什么手段呢?借人只要提供虚假的贷款申请材料,否就构成...

骗取贷款罪和诈骗罪一样不一样(最新刑法有骗取贷款罪吗)

刑法第175条之一,以欺手段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3至7年有期徒刑。 刑法中骗取贷款罪是什么标准量刑 刑法第175条...

骗取贷款罪如何量刑(骗取贷款罪和诈骗罪哪个重)

刑法第175条之一,以欺手段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3至7年有期徒刑。 刑事骗取贷款罪量刑处罚 刑法第175条之一,以...

挪用公款罪单位否成为犯罪主体(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可以单位。根据我们国家法律当中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果利用职务上便利挪用公归个人使用,将会构成挪用公款罪,需将按照5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拘役处罚。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可以单位吗?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可以单位。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便利,挪用公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

玩忽职守罪的罪主体是哪些人(玩忽职守罪的罪主体是哪些)

对于涉及玩忽职守刑事案件,少数审查侦查人员在初次接触案件时不知如何处理。本文从玩忽职守犯罪的司法认定入手,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对此类犯罪的认定和证据收集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1、犯罪主体的识别和相关证据收集。本罪的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刑法第九十三条和中共常委会第《...

骗取贷款罪的骗取如何认定

一、骗取贷款罪的骗取如何认定 关于骗取贷款罪的认定标准,可归纳如下四个要点:首先,从客观行为角度来看,本罪主要表现为犯分子通过编造虚假事实和掩盖真实情况等手法实施欺诈行为,从而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诈金额达到法定数额要求;其次,从观心理状态上看,本观上须由犯故意为之,且...

不能够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什么(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哪些)

无论我们在工作、学习还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各种法律方面问题,所以我们平常就需要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了法律问题时,就能够很好去处理去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了。本篇内容中整理了一些与构成单位犯罪的主体要件是什么?相关法律知识,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构成单位犯罪的主体要件是什么 成...

劳动争议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争议的主体包括)

劳动争议一直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劳动关系当事人有着不同利益诉求。有时难免会产生纠纷,从而引发劳动纠纷。劳动争议案件虽然属于民事案件,但与普通民事案件不同。涉及类型多样、情况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这使得当前劳动争议案件审理难度越来越大,需要认真研究。分析劳动争议案件特点和成因,及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