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如何认定劳动关系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可以通过多种因素来认定劳动关系,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等。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关系就无法认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以下因素可以用于认定劳动关系:
1. 主体资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需要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应当是依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者应当是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自然人。
2. 劳动管理: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这包括劳动者需要遵守用人单位的工作时间、考勤制度、工作纪律等方面的规定。
3. 劳动报酬:劳动者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的工作表现和约定的工资标准,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4. 业务组成: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工作内容与用人单位的主营业务或日常经营活动密切相关。
此外,还可以考虑以下证据来辅助认定劳动关系:
1.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如工资条、银行转账记录等)。
2.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 考勤记录。
5. 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总之,虽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如果劳动者能够提供上述相关证据,证明其与用人单位存在上述劳动关系的特征,那么劳动关系是可以得到认定的。这也提醒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规范用工管理,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劳动者也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留好与工作相关的证据,以便在需要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第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