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养登记的程序是什么
收养登记的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公告、登记等步骤。
收养登记是确立收养关系的法定程序,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以下是收养登记通常所涉及的具体程序。
首先是申请环节。收养人、送养人应当亲自到收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婚姻状况证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身体健康检查证明等;送养人应提交相关的身份及送养情况证明等。
接着是审查阶段。收养登记机关会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包括收养人的收养能力、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等,同时也要审查送养人的送养资格和意愿等。
在一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公告。例如,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在登记前会进行公告,以确保相关权益人的知情权。
经过审查和公告无异议后,就进入登记环节。收养登记机关会为符合条件的收养关系办理登记手续,颁发收养登记证。至此,收养关系正式确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可能会有所差异,当事人在办理收养登记前,应当详细了解当地的相关规定和办理流程。同时,收养登记应当遵循法律规定和程序,以保障收养关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保护被收养儿童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零五条
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的,办理登记的民政部门应当在登记前予以公告。收养关系当事人愿意签订收养协议的,可以签订收养协议。收养关系当事人各方或者一方要求办理收养公证的,应当办理收养公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收养评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