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犯罪认定标准
一、我国未成年犯罪认定标准
关于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定性与处理原则,主要参照于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项法律规定。在此类案件中,未成年人(通常指年龄介乎14周岁至18周岁之间)所实施的任何触犯刑法的行为均可称之为“未成年犯罪”。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群体,法律设定了相应的处理机制:对于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个体,因尚处于成长发育期,多数情况下不会被要求承担刑事责任,但是有关部门有权对其展开监管或者矫治;而对于年满14周岁至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群体,法律将其视为具备有限的刑事责任能力,仅当涉及到诸如、、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时,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至于年满16周岁至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个体,法律则视其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者,其所涉犯罪行为将按照成年人的规制予以处置,然而,正如在量刑时会充分考虑其作为未成年人的身份特征,依法可以对其从轻发落。
二、未成年犯罪会被送走吗
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处置方式,其多元化的解决方案中,有一种可能性便是将涉案青少年送往特定的青少年矫治机构或是工读学校接受相应的教育与矫治。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的规定,对于年满12周岁但尚未达到18周岁的未成年罪犯,若其所犯之罪行相对轻微,则可能会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等措施,例如实施社区矫正、收容教养等手段,而非直接将其送至特定场所。然而,若未成年罪犯所犯之罪行较为严重,且屡次教育仍无悔改之意,那么便有可能被送往专门的青少年教育矫治机构或者工读学校接受教育与矫治。另外,若未成年罪犯被判入狱服刑,那么他们将会被送往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期,这同样可被视为一种“被送走”的情形。综上所述,未成年犯罪者是否会被送往特定场所,主要取决于其所犯罪行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个体状况等因素。
三、老年人打未成年犯罪吗
任何社会个体,无论其年龄阶段如何,在面对未成年人时施以肢体上的侵害,皆有可能触犯法律法规。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有可能被认定为。若老年人群体中的某些成员对未成年人进行殴打,导致受害者仅遭受轻微伤害,那么他们将可能面临;然而,倘若这种行为导致受害者受到重伤乃至更加严重的损害,那么这些老年人就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并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值得注意的是,鉴于未成年人属于需要特殊保护的弱势群体,因此,法律对于伤害未成年人的行为,将会采取更为严格的惩处措施。除此之外,若老年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所规定的保护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条款,他们还有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民事赔偿责任。
以上是关于我国未成年犯罪认定标准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