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在一些特定的侵权行为或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是指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
1. 侵害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人格权。例如因交通事故导致身体严重受伤,给受害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创伤。
2. 侵害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精神性人格权利。如通过诽谤、侮辱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3. 侵害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比如对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造成损坏。
4. 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
5. 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比如给受害人造成长期的心理障碍、抑郁等。
需要注意的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证据要求。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虑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以及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等因素来确定赔偿金额。同时,不同地区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如果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并可能涉及精神损害赔偿,建议及时咨询专业,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
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第九百九十六条
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受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