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电话?小心这些套路别上当!
最近不少网友反映接到自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的电话,对方声称当事人涉及贷款逾期、信用卡欠款等案件,要求立即还款或配合调查,否则将面临"起诉""强制执行"甚至"坐牢",这类电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新型诈骗手段?答案很明确:绝大多数是诈骗!**
为什么说这类电话不可信?
官方机构不会直接电话催收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或行政机关处理案件时,必须通过书面传票、通知书等正式文件送达当事人,绝不会仅以电话形式告知,若真有诉讼程序,当事人会先收到盖有公章的纸质文件,而非一通"恐吓式"来电。催收方身份存疑
真正的司法机关或银行委托的合法催收机构,会主动提供机构名称、工号、案件编号等信息,并支持通过官方渠道(如银行APP、法院官网)核实,而诈骗分子往往含糊其词,甚至伪造"公检法"身份施压。要求转账方式异常
诈骗电话常要求当事人通过微信扫码、虚拟账户转账或"安全账户"还款,甚至以"减免利息""避免起诉"为诱饵索要手续费,而正规机构只会通过对公账户处理资金,且全程可追溯。
划重点:所有自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且要求立即转账的来电,99%是诈骗!
接到这类电话怎么办?
保持冷静,拒绝被恐吓
诈骗分子擅长利用"征信黑名单""影响子女升学"等话术制造恐慌,需明确:个人债务纠纷属于民事案件,不会直接导致刑事责任(恶意透支等特殊情形除外)。主动核实信息真伪
挂断电话后,立即通过银行官方客服、法院12368热线或"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查询案件,若对方自称律师或催收机构,可要求其提供委托书、执业证号并验证真伪。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切勿在电话中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如已泄露,第一时间冻结账户并报警。
建议参考:
- 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
- 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
- 遇到疑似诈骗,立即拨打110或96110反诈专线
相关法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数额巨大或有严重情节的,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 《民事诉讼法》第125条: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并明确告知诉讼权利义务。
-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68条:银行及其外包机构不得采用恐吓、侮辱等不当催收行为。
小编总结:
逾期催收电话真伪难辨?牢记三点:不轻信、不转账、速核实!
无论是网贷、信用卡还是其他债务纠纷,合法解决途径一定是透明、可追溯的,若真涉及诉讼,法院会通过EMS专递送达法律文书,绝不会用一通电话草率处理,面对"逾期案件处理中心"的来电,保持警惕就是对自己财产最好的保护。
(本文为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案例仅作普法参考,具体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排版说明:
- 关键词"逾期案件处理中心""电话""诈骗"等自然嵌入标题、小标题及正文
- 核心观点加粗突出,段落间用分隔线引导阅读节奏
- 法条引用增强权威性,反诈建议模块化呈现便于记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