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危害行为的分类

法律解析:

危害行为可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

危害行为是犯罪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例如,用刀伤人、盗窃财物等。其显著特点是表现为积极的动作,违反了禁止性规范。

不作为,则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不作为构成犯罪需要具备一定条件。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这种义务可以来源于法律规定、职务或业务要求、法律行为以及先行行为等。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的义务。行为人没有履行该义务,造成了危害结果或者有造成危害结果的危险。比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义务,如果父母故意不履行抚养义务导致子女处于危险境地,就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

危害行为的分类对于准确认定犯罪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和特点,可以更好地判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同时,也有助于在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法律,确保公正的审判。在具体案件中,需要综合考虑行为的各种因素,以确定其是否构成危害行为以及属于哪种类型的危害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对犯罪行为进行定性和量刑,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的权威。

法律依据

《刑法》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732249.html

危害行为的分类的相关文章

危害行为的判断标准

法律解析: 危害行为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危害行为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一个重要内容。在判断是否构成危害行为时,通常有以下一些标准。 从客观方面来看,首先是行为的有体性,即危害行为必须是人身体动静。其次是危害行为的有意性,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通常具有一定意识和意志支配。...

堆放物倒塌致害行为的方式有哪些

法律解析: 堆放物倒塌致害行为的方式主要包括整体倒塌、滑落、滚落等。 堆放物倒塌致害行为的方式具有多种型。整体倒塌是较常见一种,即堆放物作一个整体失去平衡而倒下,直接对他人造成伤。比如在建筑工地上,建筑材料堆放不当,突然整体坍塌砸向下方人员。 其次是滑落,堆放物可能由于放置...

堆放物倒塌致害行为的方式有哪些

法律解析: 堆放物倒塌致害行为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倒塌造成损、滚落造成损等。 堆放物倒塌致害行为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其中,直接倒塌是较常见一种方式。当堆放物由于自身不稳定、堆放不规范或者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等,突然整体倒塌,可能会直接砸中附近人员、车辆或其他财物,导致身体伤或财产损...

危害行为是什么

法律解析: 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意识、意志支配违反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身体动静。 危害行为在刑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它是犯罪构成核心要素之一。一个行为只有被认定具有危害性质,才有可能构成犯罪。 危害行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有体性,即表现身体动静。这包括作和不作两种形...

犯罪危害行为有哪些

一、犯罪危害行为有哪些 犯罪危害行为是指对社会秩序、公共安全、他人合法权益等造成损害的行为。 从对社会秩序的危害来看,比如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肆意打闹,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活动秩序,让整个公共空间陷入混乱,仿佛平静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周围人们不满...

如何界定假离婚行为的法律界限?,假离婚行为的法律边界

如何界定假离婚行为的法律界限?,假离婚行为的法律边界

在探讨“假离婚”法律界定之前,首先要明确,“假离婚”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它通常指是夫妻双方了达到某种目而进行的离婚程序,这种行为在实际操作中较复杂,容易引发各种法律纠纷,如何界定“假离婚”行为的法律界限,成了许多法律专业人士关注问题。问题解答“假离婚”行为一般指夫妻双方了达到某种非法...

不离不弃,离家行为的法律定性,离家行为的法律定性

不离不弃,离家行为的法律定性,离家行为的法律定性

在面对家庭矛盾时,如果双方选择保持婚姻关系,但一方选择离家,这种情况下,法律如何界定呢?这涉及到一系列复杂法律条款和司法实践,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一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问题解答在没有离婚情况下,一方选择离家,法律上通常不会直接定义“离婚”,这种情况下处理方式可能会依据具体情形有所不同,包括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