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受伤有什么待遇
因公受伤的待遇通常包括医疗费用报销、停工留薪、伤残补助金等。
因公受伤后,劳动者依法享有一系列待遇。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受伤职工进行治疗,承担全部医疗费用,包括诊疗费、药费、住院费等。在治疗期间,职工享有停工留薪待遇,即保持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这确保了职工在养伤期间的生活保障。
如果因公受伤导致了伤残,经过劳动能力鉴定后,根据伤残等级,劳动者可以获得相应的伤残补助金。伤残等级越高,补助金数额通常也越高。还可能有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帮助劳动者进行后续治疗和再就业。
在养伤期间,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要保障职工的工作岗位。如果受伤严重,需要长期护理,还可能获得生活护理费。
同时,职工及其近亲属在因公受伤的处理过程中,有权利了解相关情况,对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等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复核或重新鉴定。
总之,因公受伤的待遇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得到妥善的治疗和补偿,尽快恢复健康并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法律依据:《伤残抚恤管理办法》第四条
伤残抚恤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公布有关评残程序和抚恤金标准。
第二十三条
伤残人员从被批准残疾等级评定后的下一个月起,由户籍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按照规定予以抚恤。伤残人员抚恤关系转移的,其当年的抚恤金由部队或者迁出地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发给,从下一年起由迁入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按当地标准发给。由于申请人原因造成抚恤金断发的,不再补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