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信罪与掩隐罪的区别是什么
一、与掩隐罪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在认知程度方面,帮信罪的主观认识是一种概括性的认知,具有极高的盖然性。
也就是说,行为人只需要知道对方有可能实施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无需了解其具体的犯罪手段与性质。
如果行为人已经明知上游犯罪正在实施某类特定犯罪活动并且仍然提供协助,那么这种情况便可视为进行处理;然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主观认识既可能属于概括性认识,同时也可能表现为具体性认知。
这意味着行为人可能明确知道自己所转移的是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但是对于具体涉及到哪种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却并不清楚,也有可能对此毫不知情。
其次,从犯罪对象来看,帮信罪中所涉及的支付结算服务的对象往往是上游犯罪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其犯罪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犯罪行为本身,还包括了严重的违法行为;然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所针对的仅仅是上游犯罪所获取的赃款赃物,且以上游犯罪事实的成立作为前提条件。
其犯罪对象仅限于犯罪行为。
再者,从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节点来看,帮信罪的发生时间通常是在上游犯罪实施过程中的任何时刻,包括事前明知、事中明知以及事后明知;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发生时间则必须是在上游犯罪既遂或者未遂但已阶段性终结之后,即行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并提供“两卡”服务,仅限于被帮助对象已经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才会构成此罪,这便是所谓的“事后的明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帮信罪银行卡惩戒是公安管吗
1.在涉及到帮信罪的诉讼案件当中,涉案人员的银行账户存在着被依法冻结的可能性;依据公安部门的调查取证所需,他们具备权限依照特定的法律规定查阅、冻结与案件有关的涉案当事人名义之下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以及基金份额等资产,同样也可以请求相关的机构以及个体积极配合协助。
2.倘若已经存在确切的证据充分证明此类财富并非来自于犯罪收益,那么负责处理案件的机构将无法继续对这些财产进行查封或者冻结。
关于帮信罪的构成要件:
1.从犯罪主体的角度出发,帮信罪适用于所有的普通民众,只要满足年龄达到16周岁这个基本条件就可以了。
2.从主观心态的层面来看,帮信罪属于故意犯罪,也就是说行为人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正在为他人实施的信息提供协助。
3.帮信罪所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国家对于正常信息网络环境的有效管理秩序。
4.在客观方面,帮信罪主要体现为为信息网络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等服务,并且这种情况的严重程度比较高。
根据相关的,这里所说的“情节严重”具体是指行为人明明知晓他人正在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犯罪活动,但仍然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便利服务的行为。
三、帮信罪有共同犯罪吗
帮信罪涉及到共同犯罪的情况,也就是涉及两人以上的群体,他们基于共同的意愿和意图而进行的犯罪行为。
若要判定是否构成帮信罪,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在犯罪主体上,并没有特殊要求,也就是说,任何普通公民都可能成为帮信罪的犯罪主体;其次,从主观层面来看,需要有明确的故意,即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为他人实施的信息网络犯罪提供帮助;再次,犯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于正常信息网络环境的有效管理秩序;最后,在客观方面,犯罪嫌疑人需要实施了为信息网络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等行为,并且情节较为严重。
关于“情节严重”的具体认定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为三个或以上的对象提供帮助;
2.支付结算金额达到二十万元以上;
3.通过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资金五万元以上;
4.违法所得达到一万元以上;
5.在过去两年内曾经因为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原因受到过,之后又继续从事此类犯罪活动;
6.被帮助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7.其他符合情节严重条件的情形。
四、帮信罪140万内不起诉可以吗
你问帮信罪(也就是咱们说的协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涉及到的钱款数额高达140万元的话,会不会被起诉呢.这得看案子的具体情况来定,还得看检察院的判断了。
首先要知道,按照我们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如果犯罪的人虽然干了坏事,但是情节比较轻微,而且他能老老实实地交代自己的罪行,还有悔过之心,也没啥社会危害性,或者是因为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比如搞科研急需用钱啊,老人家身体不好啊,或者病人病情严重等等这些特殊情况,那么检察院就可能会选择不起诉这个人。
当然啦,决定不起诉的时候,主要还是要看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犯罪的情节,看看这个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第二个就是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现,比如说他有没有主动投案啊,有没有立功表现之类的;最后还要看个人情况,比如他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个人状况,比如身体不好啊,或者有什么特殊的身份啊等等。
总的来说,决定不起诉的关键因素包括: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和个人情况。
而我们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都为不起诉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条件和指导。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