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校园欺凌具有多种典型特征,包括重复性、力量不均衡性、故意性、伤害性等。
校园欺凌通常表现出以下典型特征。首先是重复性,即欺凌行为不是偶尔发生一次,而是反复多次地对同一受害者进行侵害。这种重复性会给受害者带来持续的心理和身体创伤。
其次是力量不均衡性。欺凌者通常在身体力量、人数、社会地位等方面相对受害者具有优势,使得受害者难以有效反抗。
再者是故意性,欺凌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却依然故意为之,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获得某种满足感、控制感或显示自己的权威。
还有伤害性,无论是身体上的伤害,如殴打、推搡、抢夺财物等,还是心理上的伤害,如侮辱、贬低、孤立等,都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校园欺凌还可能具有隐蔽性,欺凌行为可能发生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或时间,如厕所、放学后等。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新的形式,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对受害者进行攻击和骚扰。
校园欺凌的这些典型特征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十一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形,都有权劝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控告。
国家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
有关部门接到涉及未成年人的检举、控告或者报告,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处置,并以适当方式将处理结果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