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构成

一、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构成

1、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的构成要件为:

(1).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2).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3).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或者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或印章的行为。

(4).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2、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百八十条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伪造、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伪造、变造、买卖、、社会保障卡、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构成是什么

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的构成: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是故意;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实施了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合飞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751820.html

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构成的相关文章

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量刑处罚(怎么样构成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

我们的衣食住行,因为有了法律规则才能更好的保障我们各自的权益不被侵害,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法律的,因此应该提高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避免在遇到法律问题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许您现在面临着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的犯罪构成有哪些,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立案标准的问题,希望本篇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到您。 毁灭...

私刻国家机关印章罪立案标准(私刻国家机关印章罪情节严重)

所谓“印章”,是指上述单位依法刻制的带有文字和文字的公或专用印章。用以表明主体身份的图片。供上述单位管理本单位事务和对外承担的事务。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后果的符号和标志。一般来说,正式文件只有加盖印章后才能生效。那么,伪造公司印章立案的标准是什么,处罚是什么?网友咨询:伪造公司印章罪的起诉标...

构成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怎么处罚

一、构成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怎么处罚 1.行为人构成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所谓毁灭,其方式多种多样,如撕、扯、烧、浸、涂、污等等,既可以表现为作为,又可以表现为不作为。 2.法律依据...

哪些要素会构成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

一、哪些要素会构成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 1、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国家机关印章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l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是国家机关印章而仍决意盗窃等要素会构成国家机关印章罪。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第二百八十条...

怎么样才会构成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

一、怎么样才会构成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 1、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构成是:客体要件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要件是毁灭国家机关证件的行为;主体要件是满十六周岁的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要件是故意的心态。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

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怎么量刑

一、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怎么量刑  1、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的处罚量刑:构成既遂的,一般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属于情节严重情形的,依法应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法律依据:《》 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或者、抢夺、...

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的量刑

一、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的量刑有哪些 1、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的量刑为:犯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所谓毁灭,其方式多种多样,如撕、扯、烧、浸、涂、污等等。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第二百八...

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如何处罚

一、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如何处罚 1、行为人构成毁灭国家机关印章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所谓毁灭,其方式多种多样,如撕、扯、烧、浸、涂、污等等,既可以表现为作为,又可以表现为不作为。 2、法律依据:《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