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高利转贷罪的数额如何认定

一、高利转贷罪的数额如何认定

1、高利转贷罪的数额认定方式是,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两年内因高利转贷受过二次以上,又高利转贷的。

2、法律依据: 《》第一百七十五条, 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两年内因高利转贷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高利转贷的。

二、高利转贷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1、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具有信贷资格、已获得信贷资金的个人或单位。这一点对确定本罪十分重要。

2、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以转贷牟利为目的。

3、本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对信贷资金的管理秩序以及金融机构信贷资金。

4、本罪的外在表现特征为:借款人在依正常程序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后,以转贷为目的,将高利转贷他人。

在对高利转贷罪进行认定的时候,需要知道其主体、客体、主观方面以及客观方面的具体内容,实践中的行为要是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那么就可以认定为高利转贷罪。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合飞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752848.html

高利转贷罪的数额如何认定的相关文章

高利转贷罪数额巨大的认定标准是多少(高利转贷罪数额巨大标准是多少)

高利贷是指以牟为目,骗取金融机构信资金,然后以较高利转贷给他人行为。款诈骗是指行为人用虚构事实、提供虚假材料、虚构款目等,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获取款、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行为。随着经济发展,此类金融犯日益普遍,且此类犯罪的认定仍不明确。让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阐释法律...

高利转贷罪(高利转贷罪最新司法解释)

高利贷是指借款人从金融机构抢夺信资金,以高利率再放给借款人民间借行为。之所以无效,是因为息放行为增加了融资成本,扰乱了信秩序。借款人应归还款并支付息损失。川1623民初561号1、2015年5月26日,原告潮煤公司与被告文某、刘某签订了第《合作款协议》号协议。协议主要规:甲方与...

高利转贷罪最新司法解释50万(高利转贷罪最新司法解释2022)_重复

高利贷,顾名思义,是款人通过放向借款人收取高额利行为。一般来说,高利贷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借是合法行为。 但现在很多人契约意识下降了,信用也不好,所以就会出现老人。与此同时,还有一类人,那就是高利贷者。根据法律规款约定利率比银行同期4%。次,则构成高利贷...

高利转贷罪违法数额如何认定

法律解析: 高利转贷罪违法数额的认定通常是以转贷获得的利息差来确高利转贷罪中违法数额的认定是一个关键问题。一般来说,主要依据是行为人通过将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高利转贷给他人所获得的利息差。 在具体认定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要明确转贷的本金数额,这是计算违法所得基础。需准确计算...

如何认定高利转贷罪的违法所得,法律是如何定的

如何认定高利转贷罪的违法所得,法律是如何定的 这样认定高利转贷罪的违法所得:高利转贷罪的违法所得应为借款人高利转贷所得息与其应支付金融机构息之差。对于犯此罪的行为人,应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如何认定高利转贷罪名成立

法律解析: 认定高利转贷罪的成立,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资金来源、转贷低等。 高利转贷罪是指以转贷为目,套取金融机构信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行为。要认定名成立,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 资金来源必须是套取金融机构资金。这意味着行为人通过虚构款...

怎么认定高利转贷罪的违法所得

怎么认定高利转贷罪的违法所得 认定高利转贷的违法所得: 1、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 2、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两年内因高利转贷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高利转贷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七十五条以转贷为目,套取金融机构信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

2024认定高利转贷罪的标准具体是什么

一、认定高利转贷罪的标准具体是什么 1、客体要件,本侵犯客体是国家对信资金发放及率管理秩序;客观要件,本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转贷为目,套取金融机构信资金高利转贷他人数额较大行为;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为特殊主体,即借款人;主观要件,本在主观为故意。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