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怎么构成的

一、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怎么构成的

1、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构成要件是:该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应当是年满十六周岁,依法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犯罪主观方面是过失;犯罪客体是通讯公共安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而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一百二十四条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

二、公用电信设施包括哪些

1、广播电视信号发射设施,包括天线、馈线、塔桅(杆)、地网、卫星发射天线及其附属设备等;

2、广播电视信号专用传输设施,包括电缆线路、光缆线路(以下统称传输线路)、塔桅(杆)、微波等空中专用传输通路、微波站、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转播设备及其附属设备等;

3、广播电视信号监测设施,包括监测接收天线、馈线、塔桅(杆)、测向场强室及其附属设备等。

传输广播电视信号所利用的公用通信等网络设施的保护和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合飞律师网咨询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753318.html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怎么构成的的相关文章

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最新司法解释(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规定)

法院对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是法院审理案件之后,认为此种过失行为,造成的后果较轻,那也有可能会判处一个月到六个月拘役、或者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院对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如何裁判? 1、法院对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案例(过失烧毁公用电信设施)

存在过失行为;行为主体可以是普通民,也可以是从事视通讯业工作人员;侵犯客体是与通讯有关系的公共安全;在客观方面有过失坏公用电设施的行为,满足这些条件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如何判断是否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满足四个犯罪的构成要件可以认定为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具体...

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如何定(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司法解释)

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是会被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造严重后果,此时是会被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是具体对犯行为人处以多久有期徒刑,是要由人民法院作出具体判决。 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既遂具体量刑标准是什? 通常是3年以上到7年以下有期徒刑,不,破...

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既遂怎么处罚

一、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既遂怎么处罚 1、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既遂处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过失损坏广播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是指过失损坏广播设施公用电信设施,造严重后果,危害共安全行为。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具体构成要件

一、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具体构成要件 1、本侵犯客体是与通讯相联系的公共安全。其破坏的对象是广播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即广播台、视、报、话或其他通讯备。如广播台发射和接收机器备、话交换备、通讯线路、收发的设备、视收发备等。这些备必须是正在使中,并且是直接...

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怎么构成的

一、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怎么构成的 1、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1)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2)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3)本罪的客体是通讯方面的公共安全; (4)本罪的客观方面是破广播设施公用电信设施,足以危害共安全行为。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既遂怎么

一、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既遂怎么判 1、犯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既遂,一般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属于情节较轻情形,则应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法律依据:《》 第一百二十四条 破广播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共安全,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严重后...

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既遂刑事责任如何追究

一、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既遂刑事责任如何追究 1.行为人构成过失损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既遂,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人均可构成。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