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债务处理得怎么样了
原创文章内容
自2021年恒大集团债务危机爆发以来,这场涉及万亿规模的债务风波牵动着无数投资者、购房者及社会各界的神经,如今三年过去,恒大债务处理究竟进展如何?法律框架下的解决方案是否奏效? 本文从法律实践角度,深度剖析恒大债务处理的现状、难点与未来路径。
恒大债务处理的现状:从重组到司法程序
根据公开信息,恒大集团已进入债务重组的关键阶段,截至目前,其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虽多次调整,但尚未获得全体债权人通过,境内方面,多地法院已受理恒大关联企业的破产清算申请,部分项目通过“保交楼”专项借款逐步复工。核心矛盾在于:债权人诉求分歧大、资产处置复杂化、跨境法律协调困难,导致整体进展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恒大曾提出“以新债换旧债+债转股”的混合方案,但市场信心不足导致方案落地受阻。境内购房者权益与境外债券人利益的平衡问题,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难点,多地政府成立专班介入资产处置,但法律层面仍缺乏统一的操作指引。
法律难点:破产法、金融监管与跨境执行的冲突
境内破产程序与境外债务的协调
根据《企业破产法》,境内破产程序优先保障职工债权和购房者权益,而境外债权人则需通过跨境司法协作主张权利。恒大境外债务占比超60%,但中美、中港法律体系差异导致执行效率低下,部分境外债权人已向香港法院申请对恒大境内资产进行“认许协助”,但实际效果有限。资产处置中的优先权争议
恒大旗下土地、物业等资产涉及抵押、预售、工程款等多重债权,《民法典》第807条规定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与购房者物权期待权存在冲突,导致资产拍卖流拍率居高不下,部分项目因违规预售面临行政处罚,进一步加剧处置难度。金融监管与市场稳定的博弈
恒大事件暴露出房企高杠杆模式的系统性风险,尽管监管部门通过“三道红线”等政策加强约束,但如何平衡“市场化出清”与“社会稳定”仍是法律与政策的空白点。“保交楼”政策虽保障了民生,但也延缓了债务清偿进度。
未来路径:法律框架下的破局思路
分类处置:区分优质资产与不良资产
建议通过司法程序对恒大资产进行“切割处理”,将能产生现金流的项目(如已竣工楼盘、商业物业)优先用于偿债,而烂尾项目则引入国资或第三方资本接盘,避免“一刀切”拖累整体进度。创新金融工具:探索特殊目的信托(SPV)
参考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坏账银行”模式,可将恒大部分债务打包设立SPV,通过发行专项债券吸引长期资金,以时间换空间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强化跨境司法协作
推动内地与香港、开曼群岛等司法辖区的互认机制,明确境外债务在境内破产程序中的清偿顺位,减少债权人“双重起诉”导致的资源浪费。
建议参考
对于恒大债权人及购房者,建议:
- 主动参与债权人会议,及时申报债权;
- 关注属地政府“保交楼”政策,保留购房合同、付款凭证等关键证据;
- 境外债权人可委托专业机构,通过《承认与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公约》(简称《海牙判决公约》)争取权益。
相关法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80条:重整计划需经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5条:建设工程价款优先于抵押权受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条:境外债务执行需符合中国社会公共利益。
小编总结
恒大债务处理是一场涉及法律、金融与社会的复杂战役。从现状看,重组进程仍面临“效率与公平”的双重考验,而法律框架的完善与跨境协作的突破将是破局关键,对于普通民众,需理性看待债务风险,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对于行业而言,恒大事件亦是一次推动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的契机,唯有通过多方协同,才能在这场危机中寻得真正的“出路”。
(全文完)
,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