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货物最容易引发国际贸易纠纷?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货物”这个词听起来似乎很普通,但当我们把“货物”放到国际贸易、运输合同甚至海关查验的场景中,它就变得复杂而敏感。什么样的货物最容易成为法律争议的焦点?哪些类型的货物会引发风险、理赔甚至国际法律诉讼?本文将从专业法律角度,结合实务案例为你解析。
危险品:看似合规,实则隐患重重
在众多货物类型中,危险品是法律风险最高的一类,比如易燃、易爆、有毒、放射性等物品,在没有严格遵守《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IMDG Code)或《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危险品规则》(IATA DGR)的情况下运输,极易引发事故或索赔。
2019年某出口企业在未如实申报货物为锂电池的情况下,导致货运航班延误并被当地海关处罚。此类事件的核心问题在于瞒报、误报货物性质,一旦事故发生,责任难以回避。
高价值货物:偷盗与保险较量的战场
艺术品、贵金属、精密仪器等高价值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常常面临被盗、损坏或保价不足的问题,运输方通常只按重量赔偿,而货主则期望按实际价值全额赔付。
在这种情形下,合同中是否明确约定保价条款、是否投保商业险、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法律责任划分,很多时候,正是由于“货物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界定不清,才导致后续理赔陷入僵局。
仿冒侵权货物:法律红线不容触碰
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加强,涉及商标、专利、版权的仿冒货物在通关时频频被扣押、销毁,严重的甚至面临刑事责任,特别是跨境电商平台上,标有知名品牌的服饰、电子产品若未经授权进口出口,极可能构成走私和侵犯知识产权罪。
海关部门对这类货物审查极其严格,企业如果未能提前进行权利备案或取得授权文件,后果不堪设想。
生鲜、医药等特殊监管货物:时效就是生命线
对于海鲜、水果、疫苗、生物制剂等需要冷链运输、有时效要求的货物,稍有延误就可能导致整批货损,这类货物往往受到海关、药监、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的联合监管。
一旦因清关不及时或温度记录缺失导致货物变质,谁来承担损失、是否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是否尽到了合理注意义务,都是双方争执的焦点。
建议参考:
为了避免因货物类型不明或管理不当带来的法律风险,建议企业在进出口前做好以下几点:
- 核实货物属性,尤其是是否属于危险品、需特殊许可或受出口管制;
- 准确申报货物信息,避免因低报、漏报被认定为走私;
- 完善运输合同条款,包括保价金额、免责条件、责任归属;
- 购买足额保险,特别是面对高价值、时效性强的货物;
- 保留全部运输单据、沟通记录及发票凭证,以便日后维权。
相关法条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24条
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应当向海关如实申报,交验进出口许可证件和有关单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12条(现为《民法典》第833条)
货物毁损、灭失的赔偿额,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按照交付或者应当交付时货物到达地的市场价格计算。《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6条
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必须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出口。
“什么的货物容易出事?”答案不是某种特定品类,而是那些没有清晰界定、申报模糊、缺乏规范操作的货物,无论是跨境贸易还是国内物流,只有做到依法申报、依约履约、依规运输,才能最大程度规避法律风险,别让“货物”变成“祸根”,从了解每一件“货”的本质开始。
什么样的货物最容易引发国际贸易纠纷?,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