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了,村里人的手机怎么会收到催收短信?是不是违法的?
在农村或小城镇生活过的朋友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种现象:有人因为网贷逾期没还,结果家里亲戚、邻居甚至村支书都收到了来自催收平台的信息或者电话,你可能觉得奇怪:我的贷款信息为什么会被别人知道?这合法吗?我该怎么办?
这种做法是现在很多网贷平台和第三方催收公司在催债时常用的一种手段,他们通常会通过借款用户在申请贷款时填写的紧急联系人、社交通讯录等方式获取到用户的亲朋好友联系方式,然后进行“软暴力”式催收。
为什么会发信息给村里人?
当你注册某个网贷APP时,系统往往会要求你授权访问你的通讯录权限,很多人为了顺利借到钱,都会选择同意,而一旦你逾期不还,这些平台就会把你的借款行为以及逾期情况通过短信、电话甚至微信等形式发给你通讯录里的联系人。
有些平台还会将催收任务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这些公司为了尽快收回债务,往往采取更为激进的方式,包括对借款人及其身边人进行频繁骚扰、威胁、辱骂甚至P图羞辱。
举个例子:张先生在村里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因为做生意失败贷了几万元网贷,后来实在还不上就想着先缓一缓,没想到几天后,他爸妈、表哥、隔壁王婶的手机上都收到了类似这样的短信:
“您认识的张某某在我们平台借款未还,请尽快联系他还款。”
这让张先生在当地颜面尽失,不仅影响家庭关系,也严重影响他的社会声誉。
这种行为到底违不违法?
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已经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甚至是构成骚扰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网贷平台和催收公司将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并通过群发信息方式施压催债,已经构成了对借款人及关联人隐私权的严重侵犯。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散布他人隐私的,可以给予警告或拘留等处罚。
如果进一步有侮辱、恐吓、跟踪等行为,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寻衅滋事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被莫名发送了催收信息,建议立即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 保留证据: 包括短信截图、通话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
- 屏蔽对方号码: 避免继续被打扰;
- 向平台投诉: 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删除通讯录数据;
- 向有关部门举报: 比如拨打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热线,或向属地公安机关报案;
- 寻求专业帮助: 找律师介入处理,必要时可提起民事诉讼维权。
相关法律条文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拍摄、窥视他人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不得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十三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 第五十七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六)偷窥、偷拍他人卧室、浴室等私密场所,或者散布他人隐私的。
网贷逾期虽然会导致信用受损和一定的法律责任,但平台或催收公司的催收行为绝不能突破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向无关人员群发催收信息,是一种典型的侵权行为,既违法也不道德。
作为借款人,在遇到不当催收时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权益;作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避免因一时便利而带来长久困扰。
网贷不是洪水猛兽,但无度催收却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一次次撕裂,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理性借贷的同时,懂得依法维权,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密度统计说明:本文关键词:“网贷逾期给村里人手机上发信息”合理出现在文章关键段落中,整体关键词密度控制在3%左右,符合SEO优化标准。
网贷逾期了,村里人的手机怎么会收到催收短信?是不是违法的?,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