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不予起诉的条件(诈骗不予起诉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朋友、同事、邻居被骗的消息。在这些诈骗案件中,有的肇事者已被公安机关立案,有的肇事者尚未被公安机关立案。那么,什么情况下公安机关会立案、行为人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呢?今天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捏造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行为人需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诈骗行为。这种诈骗行为容易引起受害人的误解。受害人基于这种误解而处分了财产。施暴者获得了财产,受害人最终受到了惩罚。财产损失。
由此可见,诈骗罪不包括行为人借款时捏造谎言或者隐瞒真相,到期无法偿还的情况。只要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目的,不挥霍贷款,不拖欠债务,不继续实施诈骗,如果确实打算还款,就只能认定为贷款纠纷,不能认定为贷款纠纷。被视为诈骗罪。
诈骗罪的处罚起点为3000元。一般情况下,只要诈骗金额达到3000元,就会追究刑事责任。不过,也有例外。在诈骗数额不超过三万元且行为人认罪悔罪的前提下,在一审宣判前返还全部赃物或者返还赔偿金的;或者没有参与赃物的分割或者收受赃物较少且不是主犯的;取得被害人宽恕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除刑事处罚。另外,如果是骗取近亲属财产的事情,近亲属理解的,也可以不以犯罪论处。
诈骗刑事案件的量刑分为三种。诈骗数额在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诈骗数额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诈骗金额五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诈骗数额超过五十万元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综上所述,在诈骗案件中,重点应关注行为人在获得款项之初是否存在不还钱的意图。代理答辩时,也应重点关注这个重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