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欠钱不还能以诈骗罪入罪吗判几年(老赖欠钱不还能以诈骗罪入罪吗怎么处理)
老赖一般不会被判诈骗罪。老赖通常会因拒绝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而受到处罚。在处罚过程中,执法人员还会对老赖进行高额支出。限制,也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老赖会被诈骗罪入罪吗?
否;
有能力执行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拒不执行的,依法判处刑罚。
相关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一十三条人民法院的判决、命令能够执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事拘留或者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诈骗罪与老赖有何不同?
诈骗罪是指利用虚假信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老赖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是指有偿还债务能力,但故意或者拖延偿还债务的;重点关注是否利用虚假信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诈骗。钱。
三、诈骗罪的相关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2次会议和2010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四十九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4月8日起生效。
为依法惩治诈骗犯罪活动,保护公私财产所有权,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的需要,现就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以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论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范围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实施的具体数额标准。报告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二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数额标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重处罚:
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发送短信、打电话或者发布虚假信息,欺骗不特定多数人的;
以筹集救灾资金为名实施诈骗的
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财物
给被害人造成自杀、精神障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诈骗金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标准,且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主要成员的分别确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的规定。第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和“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三条诈骗公私财物虽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有下列情形之一,行为人认罪悔罪的,可以依照下列规定处罚:刑法第三十七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禁止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一审判决前返还全部赃物并赔偿
没有参与分割赃物或者少收赃物且不是主犯的
受害人理解
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
第四条诈骗近亲属财产,近亲属谅解的,一般不以犯罪论处。
诈骗近亲属财产确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具体处理应酌情从宽。
第五条诈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依法定罪处罚。
利用发送短信、打电话、网络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核实,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因欺诈而被定罪并受到惩罚:
发送诈骗短信5000条以上
拨打诈骗电话500次以上的
诈骗手段暴力、危害严重的。
有前款行为,数量达到前款第项、第项规定标准十倍以上,或者诈骗手段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的应当认定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犯罪。“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将构成诈骗罪定罪处罚。
第六条诈骗罪包括既遂诈骗罪和未遂诈骗罪,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按照从重处罚的规定处罚;达到相同量刑幅度的,按既遂诈骗论处。
第七条明知是为他人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费用结算等实施诈骗犯罪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第八条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冒充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案发后查封、扣押、冻结的诈骗财物及其利益,权属清楚的,应当退还受害人;构成犯罪的,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权属不明的,可以按照被骗财物的比例,对被骗财物予以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及其涉案权益的比例应当退还受害人,但已退还的赔偿金应当扣除。
第十条行为人将诈骗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他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回:
对方明知是骗取财物的
对方无偿获得诈骗财物
对方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取得诈骗财物的
对方因违法债务或者违法犯罪活动而骗取财物的。
他人善意骗取财物的,不予追回。
综上所述,“老赖”是对不履行判决结果的人给予的一个称号。对于这种行为,只要符合条件,肯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一般不会以诈骗罪来处罚老赖。因此执法人员在处理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