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如何处理最有效(劳动纠纷如何处理流程)
来源:大律师网
导读:在工作中,劳动者难免会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并且会涉及到一些利益问题。当不可避免地发生劳动争议时,如何解决?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是什么?
发生劳动争议时怎么解决?
1、协商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要求工会或第三方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2、调解:发生劳动争议,可联系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申请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调解协议达成后,双方当事人均须履行。
3、仲裁:不愿调解、不调解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县(区)、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工人必须注意及时申请,否则申请将被拒绝。
4、诉讼:您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是诉讼的必要程序,未经仲裁不能直接提起诉讼。还需要注意的是,诉讼应在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15天内提起,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仲裁《裁决书》立即生效。
劳动争议处理原则是什么?
1.调解原则
调解原则规定,劳动争议可以通过调解解决。发生纠纷后,当事人应首先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并自觉遵守履行。只有调解无效时,才会由仲裁机构和法院解决。调解委员会要认真负责地做好调解工作,通过调解解决纠纷。调解要求建立健全用人单位的调解组织和制度,充分发挥调解委员会的作用。调解工作不仅可以由调解委员会进行,也可以在纠纷仲裁和诉讼过程中进行。
2.及时处理的原则
及时处理原则要求劳动争议当事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按照法律规定及时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当事人应当及时申请调解或者仲裁。超过法定期限的申请将不予受理。当事人应当及时参加调解、仲裁活动,否则调解无法进行,可以视为撤回仲裁或者缺席仲裁。当事人对仲裁不服的,必须及时提起诉讼;对一审判决不服的,必须及时提起上诉。否则,他们将失去起诉、上诉的权利,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障。调解委员会必须及时调解纠纷,调解时间不得超过30日;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受理争议案件。应及时,不应超过7天。仲裁应及时,且不应超过60天。人民法院审理应当及时,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及时处理的原则,有利于及时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及时稳定劳动关系,规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生活生产秩序,稳定社会秩序。
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调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当对争议事实进行深入、细致、客观的调查分析,查明事实真相,是准确适用法律、处理争议的基础相当。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调解、仲裁和审判。处理劳动争议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不能主观臆断、徇私舞弊。以法律为准绳,要求处理劳动争议时是非及责任的判断必须以劳动法律法规为依据;处理争议的程序必须依法;处理结果必须合法,不得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四、法律适用上当事人平等的原则
依法保护劳动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当事人平等适用法律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调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对劳动争议当事人一视同仁,法律地位完全平等,双方平等享有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不应该根据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以不同的标准对待责任。申请调解、仲裁、诉讼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参与调解、仲裁、诉讼活动时享有同等权利。期限相同,陈述事实、辩论举证、申请回避、是否达成调解协议、不接受仲裁。他们在决定是否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面拥有相同的权利,也负有相同的义务。
常见的劳动争议类型有哪些?
1.因确认劳动关系而发生的纠纷;
2、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发生的纠纷;
3、因撤职、解聘、辞职、辞职而产生的纠纷;
4、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等纠纷;
5、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等纠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