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公检法诈骗易受骗群体有哪些行为(冒充公检法诈骗易受骗群体有哪些人)
“您好!您是吗?我是公安局警官,您涉嫌洗钱、金融诈骗、刑事犯罪,请配合调查,不要告诉他人。”
“不要挂断电话,按照我说的做,将所有资金转入我们的安全账户。”
当你接到这样的电话时,千万不要相信!这是典型的冒充“公诉人”诈骗的开场白……昨日,市反诈骗中心发布紧急预警:近期,冒充“公诉人”诈骗案件频发。在我们城市正在崛起。短短一周内报告病例近30例,病例数同比增加。161.21%。被骗的人以三四十岁的女性居多。
“宁波社保中心”打来的电话竟是海外号码
4月5日,市民夏女士在家中接到自称是宁波市社保中心的境外电话。对方称有人用她的身份信息在上海办理了社保卡,并且有住院报销记录。这是违规行为,她需要配合调查。如果不及时处理,她的社保卡将被注销。
为什么宁波社保中心的电话号码是境外号码?夏女士有些疑惑,试探着问道:“你在撒谎吗?”电话那头的人似乎有些生气。准确报出夏女士的身份证号码后,要求她立即配合。
对方表示,需要将电话转接至上海嘉定公安分局解决。夏女士同意后,电话立即转接到“上海市嘉定公安分局”。电话那头的人自称郑警官。检查完夏女士的基本信息后,他让夏女士添加他们的工作QQ。夏女士将对方添加为好友。
很快,对方发来了一张警察的身份证照片,夏女士彻底打消了疑虑。“郑警官”告诉夏女士,为了证明自己有经济能力,没有参与非法保险诈骗,他只好将银行卡里的钱转到他提供的“公安指定账号”上。核实后,款项将原路退回。
为了自证清白,夏女士将银行卡内的5万多元全部转出。对方随后要求夏女士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夏女士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了操作。过了十多分钟,夏女士才意识到不对劲,但为时已晚。
据市反诈骗中心介绍,从已举报的案件来看,此类诈骗案件的受害人以女性居多,年龄在30岁至40岁之间。除了网上银行转账外,受害者还使用ATM机。进行无卡现金转账。
既然你已经熟悉了骗子的伎俩,你还会上当受骗吗?
反诈骗警察表示,诈骗手段有上千种,无一不是追随你的钱包。“保险诈骗”、“非法入境”、“拐卖儿童”、“洗钱”、“非法贩卖口罩”等与疫情结合起来。骗子们以各种各样的“罪名”指控大家,但总体套路都是一样的:拿起电话到某地“公安局”添加QQ出示“警员证”和“通缉令视频记录要求受害人将钱转入指定账户。
第1步:冒充工作人员。诈骗者会利用改号软件将来电者显示为官方办公号码,冒充官方机构工作人员,并声称受害人涉嫌某种犯罪。常见的例子包括冒充海关、银行、检察官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
第二步:恐吓和威慑。骗子用严肃的语气进一步恐吓受害人,让受害人相信自己卷入重大案件,随时可能被捕。同时,受害者会被要求在手机上输入电话转接代码(如*21*+电话号码+#)。
第三步:深度“洗脑”。骗子不断变换身份,对受害人进行深度“洗脑”。为了使骗局更加真实,诈骗者还会通过虚假的政法机关官方网站或网络传真让受害人收到虚假的逮捕令。
第4步:请求转移。利用受害人的恐惧心理,骗子会要求受害人将钱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或诈骗信息来窃取资金。转账成功后,骗子就消失了。
在COVID-19疫情期间,骗子还会冒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受害人涉嫌非法销售口罩、额温枪等为由进行诈骗,甚至会冒充医疗和社会保障中心、通信管理局、驻外使领馆。实施诈骗,大家需要提高警惕。
本报记者张逸夫通讯员夏亦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