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父母有仇恨心理怎么办疯狂贬低打击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有仇恨心理怎么办28岁一点都不懂事)
就在2020年12月12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一名17岁高中男生因学习问题与随行母亲发生冲突,后演变为肢体冲突,导致母亲的去世。前一个月11月12日晚,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学生李某某晚上10点放学回家写作业时,遭到母亲的训斥和辱骂。一怒之下,他杀了自己的母亲。
这两起事件都是极端案例。然而,父母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之间的亲子冲突却是普遍现象。不久前,一则新闻在微信朋友圈越来越多地曝光:北京市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其中,56.28%的孩子选择“对父母的态度”为极其厌恶或可恨。家长中,19.22%的孩子对父母态度冷淡,13.13%的孩子厌恶父母,6.62%的孩子害怕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父母。
我怜惜天下父母心。他们担心孩子的日常生活、饮食营养、健康安全、休闲娱乐、兴趣特长、学业进步;他们努力工作,希望能够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然而,有的父母倾注全部心血,用物质、财力、精神、精力养大的孩子,当他们到了青春期,不但对父母所做的一切置若罔闻,还会产生厌烦、反对、怨恨的情绪,在自己和父母之间树立隔阂,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导致悲剧的发生。
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孩子所向往的。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对父母的“怨恨”这一坎,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面临的问题。
教养方式的偏差
无知,不体贴父母,顶嘴,找父母的茬,无理取闹,甚至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青春期是孩子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并渴望独立。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看法与父母不同,但这并不是孩子叛逆、疏远、傲慢、怨恨的全部原因。亲子关系好不好,和孩子12岁之前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取决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很多矛盾也正是由此产生。
学习压力带来亲子冲突
学习压力引发的亲子冲突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得不承认,在应试教育主导的环境下,社会对考试成绩的过度关注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多数家长迫于考试压力,时刻关注孩子的成绩和排名,一旦出现波动,就会立即想办法“起小火炉”督促孩子迎头赶上。
当父母一次又一次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时,父母和孩子双方的焦虑情绪就很容易引发冲突。如果每次冲突后双方没有进行自我反思、针对性沟通、相互和解的过程,矛盾就会不断积累,最终由量变变成质变,形成怨恨。
家长的关注让孩子“窒息”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如果父母过分关注,凡事都详细安排、指示、要求、命令,告诉孩子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需要提前做,以便他们能够按照父母既定的时间表生活和学习。在跑道上奔跑,孩子会感到被控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从而产生不适、厌恶,甚至怨恨。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即使孩子表现优秀、进步或成绩好,他们也吝啬表扬,代之以更严格的要求,不让孩子骄傲自满;而一旦孩子出现问题,表现不好,他们就会急于否认,或者用负面的言语刺激孩子,导致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引发愤怒,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以极端的方式不尊重他。
陪伴成为一种“奢侈”
与一些家长的过度关注相比,有的家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留给老人,在一起的时间少,分离的时间多;有些父母虽然在孩子身边,却忙着自己的事情或者自己玩。手机不仅忽视了对孩子进步的肯定和表扬,也忽视了对孩子错误的批评和纠正。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即使父母为他们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也容易感到“我在父母心里不重要”。因为爱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受。孩子需要的爱是父母的陪伴和关怀。例如,你和他们一起玩,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谈论他们的担忧。然而,这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久而久之,当孩子犯错时,他们就会把错误的原因归咎于父母,认为是父母对自己缺乏关心、不作为造成的。
孩子的自主权被剥夺
青春期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的各种冲突和矛盾,都源于他们的权力斗争,即“谁说了算”和“谁听”。父母觉得自己所做的各种决定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足以让孩子不走弯路,为孩子遮风挡雨;而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得到尊重、做出决定、拥有自主权,这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必然。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存在”。尊重他人,就是不以“为自己好”为名,坚持为他人做决定,无视对方的选择和意愿。美国亲子教育家、著名畅销书作家阿黛尔·法伯曾说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根本问题在于,大人常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当父母命令或强迫孩子做某事时,他们很难做到。这很容易导致权力斗争。如果父母不做出调整,很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激起孩子内心的怨恨,导致矛盾升级。
如何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
帮助孩子化解对父母的“怨恨”,父母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角色,调整养育方式,正视问题,了解孩子的内心,不能利用自己作为父母的身份和权威来打压和控制。他们的孩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与家庭教育中心主任卞玉芳认为,家长控制有两种类型。一是心理控制,包括撤回爱、诱发内疚和权威专断。这样,父母就用控制、操纵的方式侵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压制孩子的心理自主性,强迫孩子服从父母的要求;另一种是行为控制,父母在主动了解孩子情况的基础上对孩子的行为采取行动。提供适当的指导和约束。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控制会损害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从而降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这是一种消极的养育方式;而行为控制是一种指导性的、非侵入性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知道界限和底线,可以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适当增加行为控制,减少心理控制。
卞玉芳说,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探索“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不能只希望孩子听话,或者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要看你想让孩子听的话是否真正被孩子内心所接受。
只有孩子从心底里认可父母,亲子关系才能和谐融洽,父母教育的初衷才得以实现。孩子认可父母的前提是父母必须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不管他们自己的喜好如何。当然,这与对孩子的行为提出一些要求并不矛盾。因为孩子的行为是短暂的、有情境的。家长可以说:“你今天忘记带生物书了,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对照第二天的课表核对一下”,而不是说:“为什么你总是什么都忘记了?”父母在无条件接受孩子的时候,尤其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尽量不要说这样的话:“你不按我说的做,以后你的事情就自己处理了,就没什么关系了”。与我一起。”
在家庭中受到爱和尊重的孩子更有可能爱和尊重他们的父母。所以,父母首先要敞开心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爱是真诚的。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让孩子参与制定自己的行为规则,最终达成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这样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执行规则。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信任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包容自己,能够真正引导和帮助自己。这样就消除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权力斗争,“怨恨”不复存在。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美锦表示:“家长需要改变与孩子相处的策略,多一些礼貌。孩子不愿意说的事情不要多问。指点时指出他的问题,一定要指出来,并相信他能做出自己的基本判断。”李玫瑾认为,“父母的智慧就是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提醒孩子什么,然后把这些选择交给孩子,帮助孩子分析利弊,并与孩子分享各种可能性。孩子会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是一门技能,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诚,父母能够感同身受时,他们才能消除内心的障碍,与父母更加亲近。(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陈若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